咨询服务热线:021-5067 0331
市场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 枫池视野 - 市场动态

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 不仅学术研究一流更是炒股高手

2017-10-10

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他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R.Thaler,1991a)、《准理性经济学》(R.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Thaler,2008)等。
        
塞勒:哪里有大量杠杆,哪里就是该担忧的地方
        
2017年9月8日,理查德·塞勒在参加晨星(Morningstar)ETF大会时表示,对当前股市的担忧是很确定的。
        
他指出,如果你要写下数学模型,最容易的就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但人的行为要远比此复杂。
        
比如,历史统计显示,投资者倾向于买入那些代码更容易记住的股票,对于随机产生的代码或公司名的买入倾向则更低,虽然后者可能表现更好。
        
另一个例子是,当决定要使用哪一张信用卡支付时候,消费者一般倾向于使用有更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
        
他表示,“行为经济学是混乱的,传统经济学则确定是错误的”。但他也补充,他并不反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比如有效市场假说(EMH),和很多其他经济学理论一样,是对世界的一种理想化观点。在经济学世界里,EMH是真的,但真实世界不是这么运行的。
        
谈及当前市场,他承认是非常担忧。“现在股市已经处于记录高位”。他还表示,他的同事罗伯特·席勒,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非常担忧当前股市。尤其是考虑到当前高价和几乎消失的波动性。“但是你们还在不停买入”。
        
当被问及下一个泡沫在哪里,塞勒表示,“我们必须从债务和杠杆的危险中吸取教训,哪里有大量杠杆,哪里就是我们该担忧的地方。”
        
理查德·塞勒在股市和股票研究方面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
        
1、价格变动可能与影响资金进出市场的习俗有关;
        
2、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投资组合进行季节性调整的原因是一种被文雅地称作“装饰门面”的活动;
        
3、对日历效应另一种不同类型的解释是,它们与好消息和坏消息发布时间的选择有关。
        
理查德·塞勒针对经济学现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缺陷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研究均取得丰富的成果。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概念,是理查德·塞勒在1980年首先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禀赋效应充分体现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挑战。
        
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会假设决策制订者把损失的费用等同于机会成本,但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举例来说,工资按工作时间给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若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是否定的。
        
禀赋效应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因为它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基础,即效用决定于客观资产价值,而且它的提出冲击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按照科斯定理,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市场效率趋于最优。然而,当考虑到禀赋效应以后,政府仅仅做出这样的努力或许还不够,初始的产权配置对最终资源分配有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应该考虑到市场效率的低下,在分配产权开始阶段就必须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过分依赖市场调节。

跨期选择

理查德·塞勒及其合作者指出跨期选择是对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冲动性时,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未来的行为,但在很多涉及跨期选择的情形下,学界对个体做出长期理性选择的能力存在质疑。
        
例如,当消费者面临选择一台比同型号少花60元却每年多花60元电费的空调时,如何选择才更理性;10年后拯救10条性命和今年拯救10条性命是否无差异;这些问题均没有固定的答案,均会因人而异。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于决策制定而言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理查德·塞勒在学术研究时经常提供一些个人违反理性选择假说的证据,但是又提不出一套能很容易地和经济学模型相结合的替代性假说。
        
理查德·塞勒认为心理学对决策制定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而他所坚持的研究方法就是强调理论和经验性研究的紧密结合。

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

理查德·塞勒对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的研究有突出的贡献。人们如何评价不同经济交易下的公平?人们何时会把两件事情的效用合并起来看?什么时候又会把两件事情分开来计算?
        
在公平问题上,理查德·塞勒(R.Thaler,1990a)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经常会从价格比较中提取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交易效用,并与自己的消费偏好相结合从而得到相应的公平标准。事实上,相对于吃亏本身来说,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这种“伤害”是否会加强另一方的有利地位。在合并或分解两个事件效用方面,人们更倾向于把小的损失和大的收获合并起来对待。心理账户概念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它假定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也会在心里记账。消费者在不同来源收入下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不同,即一个拥有20万元股票投资组合的人不太可能会因为这个投资组合增值2万元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但如果这两万元收入来自于赌博、奖金或者税收折扣,那他很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自己的消费。
        
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标准模型源于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但理查德·塞勒等(Thaler &;; Shefrin,1988)发现消费经验证据与理论模型有两点不一致。其一,消费似乎对于收入过于敏感,而且各种形式的财富似乎不像生命周期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理查德·塞勒通过经验和实验数据完善了生命周期理论,即首先修正了可替代性假设。其二,人们均缺乏耐心,特别是短期内的个体行为显示,他们的贴现率似乎超过了利率,当然短期内过高的贴现率又会导致新的问题——自我控制。对此,理查德·塞勒提出采取一些无法反悔的措施和内部强制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行为金融理论

理查德·塞勒在行为金融研究学的研究方面贡献颇丰。在股票溢价之谜这个问题上,理查德·塞勒等(Shlomo &;; Thaler,1995)给出解释,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于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根据弱势有效市场假说,一个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纯粹服从随机游走,但理查德·塞勒等(De Bondt &;; Thaler,1985)曾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待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的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则为负。
        
据此,他们提出了预测股票收益的新方法:采用反转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买进过去3至5年内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这一策略可以使投资者在未来3至5年内获得超额收益。理查德·塞勒等(De Bondt &;; Thaler,1985)认为过度反应产生于投资者并没有使用贝叶斯法则(Bayes theorem)对客观信念和行为进行调整,而是在忽视历史概率的情况下高估新信息的重要性,导致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产生过高或过低的偏离,这个结论也激励了更多的学者来研究和解释均值回归现象。
        
理查德·塞勒(R.Thaler,1987a,1987b)对股票市场中的日历效应(calendar effect)也进行了研究。日历效应是指金融市场与日期相联系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波动及其他非正常高阶矩,主要包括季节效应(seasonal effect)、月份效应(mon th ofthe year effect)、星期效应(week effect)和假日效应(holiday effect)。
        
除股票的研究外,理查德·塞勒对封闭式基金的研究成果也是丰硕。对于封闭式基金,理查德·塞勒针对4项发现给出了两个解释。
        
1、新基金上市存在规律性表现;
        
2、封闭式基金通常均以相对于其净资产价值较大的折扣进行交易;
        
3、折价(或溢价)的变动范围很大,因不同时间、不同基金而异;
        
4、当封闭式基金通过兼并、变现或者转变为开放式基金而终止时,价格就与净资产价值趋于一致。
        
理查德·塞勒的这四项发现有两个解释,一种是建立在基金管理者的错误行为之上,另一种建立在净资产价值的错误计算之上,并且理查德·塞勒等得到一个本质性启示,即“证券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的论断只是一个可检验的命题,而不是一个公理。
        
以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全文:
        
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用于对经济决策的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
        
有限理性:塞勒发明了心理账户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如何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单独的帐户来简化金融交易决策,聚焦个人决定的冲击,而不是整体的影响。他还用厌恶损失的心理解释了赋予效应,即为什么当人在拥有某一商品时对同一商品的评估,要高于未拥有同一商品时的估价。
        
社会偏好:塞勒对公平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一直很有影响力。他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对于公平的关心可能会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时提价,但却不能阻止公司在生产成本提高时涨价。塞勒和他的同事还设计了一个叫独裁者博弈游戏,这一试验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衡量量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公平的态度。
        
缺乏自我控制:塞勒还给有关新的一年计划难以保持的老观点带来了新的视角,他展示了如何使用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来分析自我控制的问题,这 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紧张关系的框架相似。屈服于短期诱惑是我们在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 方式的计划经常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实践工作中,泰勒证明他所创造的一个术语:助推(nudging)可能帮助人们在为养老而储蓄,以 及其他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来源:财联社